
1907年,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首次来到中国敦煌,他通过200两银子的交易手段,轻松骗走了24箱写本和5箱经卷。7年后,他再次来到中国,又带走了570段敦煌文献。第三次来时,他更是直接将莫高窟的壁画割下来带走。这些珍贵的文物,最终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一个专门为斯坦因设立的密室中。
为什么如此多的敦煌珍品会如此轻易流失到海外?难道斯坦因真有如此大的能量,一手遮天,能够将这些文化瑰宝直接搬运到英国?实际上,一切的背后,都与一个人息息相关。他就是马继业,一个身兼中英血统的男子,被许多中国人视为“千古罪人”。
马继业,原名乔治·马戛尔尼,母亲是中国人,父亲是英国人,出生在南京。父亲马格里是一位医师,曾随英军侵华,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,他脱离英军,投身李鸿章的淮军。李鸿章信任他,因为他懂得西方的武器制造与战法,而当时清政府正迫切需要这些知识来抵抗外敌。
展开剩余79%在李鸿章的重用下,马格里帮助淮军成功地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,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。他娶了太平军叛徒郜永宽的女儿,马继业便是其长子。尽管马继业在南京度过了10年,却因父亲的背景和母亲的身世,遭到当地人排挤与歧视,大家戏称他为“洋鬼子”。直到10岁时,马继业被父亲带到英国生活,然而他却发现,自己依然无法逃避排挤。
在英国,马继业遭遇了更多的嘲笑与排斥。他的中国面孔成为他最大的障碍,常常被同学称作“中国猪”。他并未因此气馁,反而埋头于学业,掌握了俄语、法语、波斯语等多种语言。然而,在20岁时,由于外貌问题,他只能在英国政府任职为一个低级的中文翻译员,这对他来说似乎是个死胡同。
不久之后,马继业被派往缅甸,担任“锡金远征军”的翻译员。锡金在英国眼中是进攻西藏的跳板,而在这里,马继业凭借出色的能力,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认可,成为英国军官扬哈斯本的随员与翻译。1890年,马继业随扬哈斯本进入塔里木盆地,之后又长期驻守喀什,整整28年。
喀什对英国与俄国来说,都是战略要地。在这里,马继业成为了“英属印度政府驻喀什中国事务政治代表”,他的身份非常尴尬。中国不愿完全承认他,而英国也未正式将他列入外交名单。他虽有一半中国血统,但英国人对他依然抱有优越感,认为他不完全是“正宗的英国人”。在这种外交漩涡中,马继业巧妙地在两国间游走,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。
通过广泛结交中国官员,学习中国礼仪,马继业在喀什的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模仿中国人的习惯,甚至在道台去世时,他依照传统参与了祭奠礼仪,这让他在当地获得了更多的信任。1908年,清政府在列强压力下同意了英国在喀什设立总领事馆,马继业也因此被任命为首任总领事。
然而,马继业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外交官。他不仅在新疆推动英国的利益,甚至通过帮助英国政府扶植东突势力,挑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,使新疆动乱不断。更令人愤怒的是,他协助斯坦因盗取敦煌文物,这一行为对中国历史文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。
1900年,马继业将故宫珍宝、东晋《女史箴图》真迹、敦煌刺绣以及大量经卷的下落泄露给斯坦因。斯坦因凭此盗走了数万件文物,其中包括无法复原的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遗址。直至1918年,马继业才离开喀什,回到英国,之后他被封为爵士,并正式退休。
然而,二战爆发后,年迈的马继业在泽西岛被迫再次出山,担任外交官与德国进行周旋,直到他在此去世。马继业的一生,虽然有着复杂的背景与多次努力融入两个不同世界的经历,但他所作出的种种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,依然让人深感痛恨。
他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,生于中国,长着中国的面孔,却为外来势力出卖了自己的祖国,偷取珍贵文物,分裂疆域,损害国家的尊严与安全。文物不仅仅是物质财富,它们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、文化与智慧,流失他国无疑是对民族精神的极大创伤。马继业的行为,必然永远被后人铭记与唾弃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